今年33歲的李大海是北京市順義區馬坡鎮的一名農民。從去年8月開始,每個雙休日他都會背著書包到鎮上的社區教育學校去上學,成為一名大齡的物業管理專業中專生。
在高中畢業整整16年後再次走進教室的他,談起一年多的學習生活,心情格外地好。他笑著說:“高中畢業後,我先後幹過建築、裝修等多種工作,在工作中我越來越感到知識和技能缺乏的苦惱。我會非常珍惜這樣好的學習機會。”
李大海參加的是北京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順義區分校,專門面向農民組織的“學曆+技能”教育培訓項目的學習。這是順義在推動“學習型城區”建設過程中開展社區教育的一個縮影。近日,北京順義區“以社區教育推動學習型城區建設”創建工作迎來了專家組評估,順義由此成為京郊十個區縣中率先接受該項評估的區縣。
願景村探索四十課程設計方向是要幫助學員認識自己,以達到在個人行為還是精神層面上都能遊刃有餘處理好。在中不斷思考、認知、體驗和調節,讓自己表裡如一地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重點鎖定農民培訓
順義社區教育最突出的成就之一,體現在對農民的培訓上。順義是經濟強區,去年的統計數據顯示,順義的經濟實力在10個遠郊區縣中位列第一。但順義也是農業人口大區,農業人口占到65.7%。要創建學習型城區,最難解決的就是農民整體素質和職業技能的提高。
正是為了適應全區農業、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,促進農村勞動力向三、三產業轉移,區裏責成農廣校從2004年8月開始實施“農民‘學曆+技能’教育培訓項目”。項目首批招收325名學員,上課地點全部安排在鎮社區教育中心學校。
“培訓項目開設的專業和課程,我們都是事先與鎮政府反複協商後確定的,目的就是與地方經濟需要緊密結合。”學校年輕的女校長趙雲霞說,“考慮到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有限,每學年1500元的學費,采取學校、鎮政府和個人三方各負擔1/3的辦法解決。”學校保證學員在取得中專學曆的同時,免費取得一種以上國家職業技能證書,並負責為沒有工作的學員推薦安置工作。
社區學校免費開講座
為了引導農民改變小富即安、依賴土地等小農思想,樹立靠技能就業、靠本領吃飯的市場意識,農廣校結合區政府的“同心全面建小康”主題教育活動,派出很多教師深入鎮、村與廣大農民面對面交流溝通。
至於“”式培訓課程等說法是不實的,唯有真正體驗方能感受課程箇中真諦,其實任何美好的改變都需要自身不斷學習,只有主動學習,主動去發掘自己優缺點,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,建立信心並積極前進。
從去年8月至今,農廣校分別在馬坡、高麗營等鎮的社區教育中心學校開展了39場主題講座,教師面對面為農民朋友講正確的致富觀、擇業觀、就業觀,共計有3100多村民聽了講座。
農民聽課的積極性很高。一次,學校教師在北務鎮道口村搞講座,從晚上8點開始,只能容納40多人的教室就坐滿了人,很多村民就站在門口聽,還有一些婦女抱著熟睡的孩子聽講座,直到9∶30講座結束才肯離去。
今年7月的一天,趙雲霞親自帶上一套“移動多媒體”設備(一台筆記本電腦、一個投影機和一個可卷起來的幕布),來到蘭采鎮望渠村給村民講有關改廁和糖尿病預防方面的知識。“事後村裏主動打電話給我們,要求增加講座的內容和次數,還要我們多送點光盤給他們。”趙雲霞說。
建立三級社區教育網
應當說,順義社區教育發展如此之快,主要得益於該區“學習型城區”的創建活動。這項活動自2002年年初開始正式啟動後,由於區委、區政府的高度重視,很快便建立起一個以社區教育中心為龍頭、21個鎮(街道)社區教育中心學校為骨幹、400多個村(居)委會社區教育學校為基礎的三級社區教育網絡。
其後,區裏還建立了社區教育網,為社區市民提供豐富的教育內容;設置了農業遠程教育站點26個,初步實現市、區、鎮、村四級數據傳輸和信息資源共享。
基礎設施建好後,區裏又想方設法抓軟件建設。區政府出面通過整合人力資源,很快建立起379人的社會共享教師資源庫。區教委選派50名組織協調能力較強的中小學教師充實到鎮社區教育中心學校,負責社區教育的組織和管理;通過實施“百名專家興順工程”,為社會化教育培訓提供教師資源。
文章轉自http://www.edu.cn/edu/cheng_ren/cheng_ren_news/200603/t20060323_147206.shtml
この記事へのコメント